红枣文化简介
0
2011-03-14 11:36:58 作者:佚名

  

    枣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枣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枣的自然科学和枣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我国是枣的原产地,拥有占世界95%以上的枣资源,而其他国家拥有的少量枣资源,也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过去的。我国枣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文字记载有三千多年,而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枣核,距今约八千年。古往今来,人们种枣丶管枣丶用枣、研究枣丶变着法儿吃枣;写枣丶诵枣丶唱枣丶画枣;可以说,枣巳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极其丰厚的枣文化淀积。 
    红枣文化产品
    那么,枣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认为,枣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枣的历史和现状,因为历史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文化,相同的历史阶段则形成相同的文化。例如,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被称为封建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叫做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枣文化应该包括枣树科学,即枣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最为宝贵、也最为丰富的精神财富,如枣树品种的命名;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包括枣的食谱与药方)。
  枣文化中最少不了的是描写枣或者与枣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因为这一部分是枣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也是我们所说的所谓狭义的枣文化。它是枣文化的灵魂。如有关枣的传说、故事、小说、诗词、散文、戏剧、成语、谜语、歇后语、对联、幽默与笑话、绕口令、寓言、格言与谚语、绘画、摄影、雕塑、歌曲和器乐等。
  枣文化还表现在政治、经济、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枣树与战争、与政策、与古今名人;枣树与农业、与工业、与旅游业、与信息业;枣树与人名、地名、与日常生活、与风俗民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处都留下了枣文化的痕迹。
    历史枣文化
   《辞海.枣部》中写到:枣,果木名,属李科,落叶乔木,有直立或钩状刺。叶长卵形,基部广而偏斜,三出脉。托叶呈刺状,永存枝上。聚伞花序,生于叶腋内,花小黄绿色,有花盘,多蜜。核果长圆形,鲜嫩时黄色,成熟后紫红色。用分株,嫁接等繁殖。原产我国,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最多。品种颇多,如山东乐陵“金丝小枣”,河北沧县和山东庆云“无核枣”以及浙江“义乌大枣”等。果供食用,亦入药,木材坚硬,可供雕刻或作车船和家具等。
   枣原产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代采食果腹到“选取好味着留栽”(语出《齐民要术》)种植,经过历代演进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果品,其中珍贵品种明清时候作为皇室供品。从古代给王进食之品到诸侯相互问候礼品,以至儒家“三礼”(即丧礼、葬礼、祭礼)中用品,再到后代随着经济发展有意识大规模种植从中渔利在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无不说明枣在历代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一种枣文化。
   关于枣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现于《诗经》。在《诗.豳风.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古人作过解释:“剥,击也。”《魏风》篇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棘,指的就是枣树。《小雅》篇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秦风》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
   儒家经典对枣的记述更为详尽。《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意思是:给王进食的竹器笾中,装的果品有枣、栗、桃、干梅。《仪礼.聘礼》中说,枣栗还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的礼物,用两个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仪礼.既夕礼》上说,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枣糗、栗脯。《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边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都有讲究。
   在民间百姓生活中更是离不开枣。他们对枣更多的寄予一种希望并把它和喜庆联结在一起,比如祝福、祝寿、贺年、贺喜、相送相敬的食品中必有红枣。
   再以后《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这说明枣是这里的经济命脉,是帝王考虑治国安帮国策的依据之一。
   自古以来,枣乡的年节民俗中,到处离不开枣,包括枣核、枣仁、枣木、枣树皮。在枣乡的乡村之间自古沿袭着这样一种风俗:村里的姑娘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和被褥、衣箱里,都要塞上一些干红枣。洞房花烛之夜,婆家也有婆母、婶娘往新人住的洞房里撒上一些红枣、花生,意在早生(取其谐音)贵子。这里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子孙后代传承子嗣的期望,以及对于甜蜜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枣乡至今还保留有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熬小枣粥,俗称“腊八粥”的习俗。每逢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制做年糕。用黍米面和小枣做成,既甜又粘,别有风味,年糕成为枣乡人传统的小吃。
   枣也被历代诗人咏入诗辞歌赋中。唐朝诗人李颀咏到:“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末落桐荫长。”宋代诗人张耒写到:“枣径瓜田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田园风光跃然纸上。又有诗人写到:“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清代李鲁的“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红绫车慢梨花水,风暖沙柔陷马蹄。”这里描写出了枣园的旖旎风光。
   枣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历代传承越积越厚,而枣乡关于各类枣树在赋予乡民美好愿望中更演绎出许多美丽传说。在古邑庆云鬲津河畔漫漫枣林中,有隋末英雄罗成曾过境在枣树下拴马歇息的传说。又有明朝“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时候一位母亲舍弃自己亲生儿子,儿子被官兵血刃,救护路人之子最后也被官兵一起杀戮,葬身之地长出母子树的悲壮故事。“没核枣”又称“虚心枣”的传说成为乡民谦虚淳朴品德的美好象征。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