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文化硕果累累,“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落户行唐
0
2010-09-19 14:01:59 作者:行唐县红枣文化研究会

红枣文化硕果累累
“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落户行唐

行唐县红枣文化研究会

    “千年古县”行唐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全国有名的“大枣之乡”和“优质大枣产业基地”。多少年来,行唐人民和枣树相依为命,庄稼绝收、食不果腹时,靠红枣维持生计,度过饥荒,并为其存在和衍生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枣树是行唐人民的精神之树、生命之树。人育树、树养人,人树合一、息息相关,由枣树衍生的枣乡文化世代传承发展,成为古县行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红枣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百姓称之为“铁杆庄稼”、医家用为“众药之引”的红枣而衍生。红枣文化以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为外在表现形式,以“不避艰苦,不求索取,只讲奉献,钢筋铁骨”的枣树精神为精神内涵。红枣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折射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红枣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礼仪、爱情、风俗、精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它从不同层面,对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做出了种种折射和反映。勤劳智慧的枣乡人民,不仅创造了红枣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这方土地上的红枣文化。从“许由植枣”、“女英护枣”的神话传说到“枣木杠”的枣酒文化;从“枣生贵子”、“早早成才”的民俗文化到“枣树陪嫁”、“枣树精神”的现代文化,无一不打上了红枣的深深烙印。
    2006年10月,行唐县成立了红枣文化研究会,几年来,会员们以红枣为题材创作发表了数10篇以红枣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譬如:辑录了电视风光片《枣乡风情》、河北梆子剧《孔雀岭》和《枣乡赞歌》CD光碟,编辑出版了枣乡文艺作品集《红枣树》、散文集《枣乡漫话》、枣乡故事《将门女》和电视文学剧本《中秋红》、举办了枣乡书画展、摄影展、歌舞演出、剪纸等,这些都是反映枣乡文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唐红枣产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2009年8月,行唐县以枣乡文化为载体,成功申报“千年古县”这一世界地名文化遗产后,为进一步深层次挖掘红枣文化内涵,使其得到传承和弘扬。9月份,红枣文化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有幸得到市文联、省民协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积极起草相关申报材料、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中国红枣文化之乡”称号,并申请成立“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全国独一无二的机构。
    经过几个月的联系、沟通和不懈努力,2010年5月6日至7日,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文联副主席、河北民协主席郑一民,中国民协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吉星,河北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荣国等一行9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组莅临行唐,就“中国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
    评审组对行唐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被枣乡人坚韧、仁厚、和谐的人文精神所折服,深深沉浸到浓厚的枣乡文化氛围当中,一致同意授予行唐“中国红枣文化之乡”,授牌行唐成立“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各位评审专家还就进一步挖掘、弘扬红枣文化、发展红枣产业、开展学术交流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性建议。
    评审会后,县红枣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对录音材料进行了整理,县委办公室《情况简报》(2010年第7期)做了全文转载。本文特将评审组各位专家的发言材料(根据录音材料整理,未经本人审查)摘录,以飨读者: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我同意行唐评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并授牌,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红枣在这里有深厚的人文基础、自然基础。本地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大量工作,积极研究,挖掘的东西多。二是这里红枣文化深厚,植枣历史久远。红枣知名度需要提高,对地方知名度也会有影响,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建议如下:行唐“枣木杠”酒非常有特点,酿造历史久远,口感非常好。但是有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可以效仿外地利用媒体宣传,重奖寻找解决关键技术节点的做法。
    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我同意行唐评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并授牌,理由主要是:对于红枣文化的研究这里有领导、专家、人才、文化、地牌、生活的有机结合,上下一致,精诚合作,做出了扎实的基础工作,值得肯定。
有五个方面的建议:1、从文化角度做,宣传片中要把行唐普通百姓的声音展现出来,关于乡风民俗、枣乡风景的东西要多加;2、深挖物与人的关系,通过做枣的东西深入挖掘人的精神风貌方面的东西,做好枣与人文的链接。做好产业与文化的链接。3、深入挖掘红枣深加工产业,可以考虑沿着高起点、高定位、精加工的路子,以做简单实用、老百姓喜欢的旅游产品为目的,做与红枣有关的草编品、木制品、石头工艺品、饰品。4、打品牌,开发系列产品,申请专利商标,招商引资时可以让商家借用品牌。5、加大与枣乡有关的次生文化、延伸文化研究。
    梁勇(石家庄社科院研究员)
    我同意命名行唐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简单讲有五条理由、五点建议。先说五条理由:一是行唐有着红枣栽培的悠久历史。红枣栽培是一种人文产物。酸枣是野生的,而红枣长这么大个儿,是经过人类智慧的栽培才培育成功的。红枣经太行人民、行唐人民辛勤栽培的悠久历史衍生出丰富的红枣文化。二是行唐历史传说的文化积淀很深厚。我们行唐有许多关于红枣文化的传说,比如许由作为最早的隐士,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知名度。另外我们行唐还有枣神的传说,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展示行唐本地的深厚文化底蕴,追溯历史文化,对于红枣文化品牌的积累是一个重要支撑。三是红枣文学艺术积淀深厚。关于行唐的文学创作可以说作品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实的。行唐的才子、才女们创作出了许多反映枣乡文化的优秀作品。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不足,就是在视觉题材上怎么展示红枣文化?我认为在一些地方要有反映枣乡风采的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四是红枣文化之乡的形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红枣文化在行唐广大群众中的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在行唐枣乡文化中能够体现出来。五是枣乡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在打造。在行唐当地作家的著述中体现着枣乡的人文精神正在打造,比如人文精神中的执着、坚韧、仁厚、和谐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我们已经有了开始,已经有了这个基础。
    基于以上五点,我同意行唐评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成立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下面讲五点建议:一是要打造标志性红枣特色文化景观。建一个博物馆,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黄骅有“冬枣林”,两千年古树。我们也可以有“千年红枣林”,有我们行唐红枣悠久历史的标志性枣树,把“千年枣树”和为枣乡精心打造的标志性雕塑结合起来,有庙祠,要高起点,充分展示行唐红枣的古文化底蕴,使我们的红枣文化有景观载体。二是加强红枣的历史文化研究。从我们的片子(《枣乡风情》专题片)可以看出,我们对红枣历史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枣酒文化历史悠久,“中山金奖”是金色的,是枣里的色素。我们的枣木杠酒可以做成酿造的,金色的。这样不就更有特色、更有魅力了,挖掘历史文化的系列产品,这里大有文章可做。三是要把红枣文化品牌和产业链结合起来。我们要把产业带动起来,有经济效益、有社会效益、有政治效益、还有生态效益,我们可以申请注册中国原产地保护或者行唐地域标志商标,制定关于行唐红枣的行业标准,完全可以申请,申请成功了,全县都可以使用。在国际上打出行唐的文化品牌,县政府、协会团体可以申请把相关产业链做起来。四是从发展红枣旅游、休闲、养生的角度,当成旅游产品去做,去考虑产业战略。对于提升行唐的旅游产业支撑有积极的意义。五是加强红枣学术和文化研究。南方对于稻文化的研究就非常深,我们北方对于粟作物研究就很欠缺。我们行唐有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一个基础,我们可以研究红枣文化的历史,把学术研究和产业支撑结合起来。
    陈旭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同意行唐评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并授牌。理由主要是:1、红枣种植在这里有深厚的历史。红枣能长这么大本身就是人文基础的积淀,是行唐人千百年来栽植培育的结晶。2、传说的积淀很深厚。许由、枣神(女英)的传说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红枣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创作了不少反映枣乡历史的、现实的文化作品,反映了枣乡的风貌。4、这里对枣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能很好的体现出来。5、这里振奋着枣乡人的坚韧、仁厚、和谐的人文精神。
    建议如下:1、做足枣乡特点的基础上,高标准设计、打造标志性景观,建枣乡博物馆,让人走到哪里都能感觉到是在红枣文化之乡。2、要有千年古枣树、古枣林,把枣树神化。高起点、大手笔建造许由庙、神树庙等。3、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宣传片里的解说词中的枣木杠酒应该是酿造酒不是烧酒。枣木杠酒不一定要做成单一的白酒,也可以做成金色吉祥酒。4、把红枣文化之乡和产业链结合起来,达到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共同发展。申请注册“中国原产地”地理标志,制定行唐大枣行业标准,在国际上打“行唐”品牌。5、发展红枣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等产业。围绕红枣文化建设制定旅游、养生产业的战略计划,让红枣文化成为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6、加强学术研究。结合国家及省市专家进行植枣史、栽培史等枣作方面的研究。研究古代医学典籍中枣养生的内容,加强历史文化支撑。
    杨荣国(河北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教授)
    我同意行唐命名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作为行唐人,我以前对家乡的民俗文化还是有一些了解,但是对大枣的历史文化却了解的不多,这次来,让我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谈几点感受:1、红枣文化底蕴丰厚,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枣乡人与树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不能分开。枣乡人民对枣树有着深厚的感情,吃的用的都和枣树有关,枣树和枣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关系,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2、县委、县政府对枣文化是非常重视的。从1984年开始就把枣树作为“县树”,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红枣不仅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作物,也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3、县里有一批有志于从事枣文化研究的学者。他们带着浓郁的感情,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将枣文化发扬光大。现在行唐大枣的知名度已经超过了阜平、赞皇,学者们为枣文化的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提几点建议:1、枣乡的文化氛围要营造的更加浓厚一些。要让人一进行唐就感觉到了“枣乡”,比如宾馆用剪纸装饰,前面提到的标志性雕塑,建博物馆,要让行唐县处处有枣文化,让人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2、加强枣文化的宣传。文化阵地,谁占领了就是谁的。我相信家乡最美,家乡的红枣、枣文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
    常素霞(河北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我同意行唐命名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包括研究中心,行唐具备了两个支撑条件。1、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我们来了以后见到、感受到的是县委、县政府为红枣产业、红枣文化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2、行唐红枣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我们有许由归隐种植枣树的传说,具有优质的红枣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当地民众的文化归属感,使行唐的红枣文化有了深厚的文化支撑点和发展的后劲。
要申报文化研究中心,还要从下面几点再努力:1、要注意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要做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把一些庙祠等实物的建筑年代通过考古等其他方式搞清楚,搞准确。本地的传说的流传时间从历史上也要有依据。2、做博物馆要站位高、看得远。要放眼全国,把全国和枣文化有关的实物、资料都整理出来,和我们本地的一块研究,作对比。这不仅使行唐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有了依据,也为本地的枣产业加了注脚,把文化做大做强了,这是很有意义的。我是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大家今后有什么需要,可以加强联系。
    杨吉星(中国民协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我们申报的是研究中心,不是基地,基地可以有几个,中心只有一个,中心要起一个带头作用,胸怀要更宽一点,眼界要更开阔一些。我们可以与北京的一些学校、养生机构等进行交流合作,开红枣研讨会,拓宽我们的视野。2、我们的博物馆里,不能是一个空建筑,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没有把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做好以前,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可以先搞个红枣文化园。辽宁葫芦岛就有个葫芦文化园,有葫芦民俗博物馆、有全国葫芦文化集散地,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全国种植葫芦的、搞葫芦雕刻的艺术家都在这里,这个力量是很大的。我建议大家多到外面走走,多研究一下别人,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不会有多大发展。3、我们的申报如果成功了,也不要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要以一个新起点出现在世人面前。文化之乡要服从中国民协的管理,中国民协多次对文化之乡提出要求,要有年度工作规划,按照规划开展活动,要有年度工作总结。部分单位不遵守诺言,评了以后不开展活动,不搞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挂牌也可以摘牌。我希望通过这次专家对行唐枣文化的考察,使行唐红枣在省市进一步提高文化含量,提高知名度。
    赵铁信 (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组组长)
    行唐县委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党的十七大要求,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文化,许多局长都兼职文联十大协会主席或副主席,这是个非常成功的经验。行唐把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行唐百姓和红枣文化息息相关,相依为命,把红枣和红枣文化看做生命中的一部分,红枣文化在行唐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意评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并授牌。一是行唐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红枣文化底蕴,产生了许由、女英等文化传说,有着悠久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二是对红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红枣在行唐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有记载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种植,并且红枣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都很丰富。
    建议如下:1、红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要研究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行唐的红枣文化所产生的作用,把有关红枣的文献记载,历代歌咏红枣的人和事都要整理出来。2、学术成果应该是开放性的,一定要立足行唐,面向全国,要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吸收各地的红枣文化资源,取长补短,每年召开一次红枣文化研讨会,把各地的专家邀请到行唐,起点要高一些,研究要深一些。3、加大产业开发,形成产业,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系列的食品开发,如红枣糕、红枣粥、红枣罐头、红枣片等,聘请保健专家、药物专家对红枣进行研究开发,制成红枣药用偏方和红枣保健品等。还有枣树、枣酒等,都要形成产业,走向全国。如山西寿阳县成立的“中国寿星文化中心”就形成了寿星茶、寿星食品、寿星文化园等寿星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南虞城县的“花木兰之乡”的成立,带动了30多家企业60多个品种的产品。4、加大宣传力度,再好的东西也有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视片、电视剧等进行宣传,更要搞好旅游开发,依靠文化搞旅游。搞好红枣博物馆很重要,是个窗口,可以通过博物馆了解红枣的历史和分布,对游客是很有吸引力的。5、开展文化活动,搞好红枣文化节,挂牌的时候可选择在红枣文化节期间,继续加大文艺创作,邀请国内知名诗人和散文家到行唐采风创作,开展摄影、绘画、红枣征文活动等,并且可以把红枣文化进入乡土教材,使红枣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
    郑一民(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民协主席、评审组副组长)
    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建议性的意见,谈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两天来,一直沉浸在行唐人民浓浓的情怀之中。下面我讲两点意见:比如枣文化的品牌,建议把庙会恢复起来,庙会是历史的标志,是文化深厚的标志,是群众信仰的载体,是各种民俗展演的载体,也是吸引外界眼球的亮点。在这方面山西、陕西、河南走的步子比较大,可以老百姓集资修盖,但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水平要高,档次要高。食品上,在枣的产业发展上,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挖掘,适应不同人的口味,如可以把酒做成红色的,度数低一点,喜庆一点。枣树浑身是宝,如树皮可以做成国画,山水画,枣叶可以做成茶叶,枯死的树枝可以做成拐杖,注册一个品牌,就叫“许由拐杖”,枣可以做成“福、禄、寿、喜、财”枣,但包装上要精致些,里面的数选个吉利数,分成等级,往北京超市供,每个盒的后面附一段故事。对枣树要编号挂牌,对500年以上的树要立碑,100年以上的树要挂牌,树龄不一样的所长的枣也不一样。福冈的苹果50元一个,行唐的苹果和福冈的苹果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包装的区别。任何事情做到唯一的时候,就成了品牌。要加大红枣博物馆的跑办力度,“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只有一个,是中国红枣的大本营和司令部,是对内外交流的最大品牌,是个机构,可以为县里的红枣文化产业做很多事情。要搜集整理全国的红枣资料,并着手制定5年、10年规划,思路要要开阔一点,在此基础上,创办枣文化节,里面可以加一个学术研讨会,进而招商洽谈引资,要把行唐建设成最大的红枣集散中心,就是新疆枣也要到行唐来卖。在此基础上申报中国红枣文化世界遗产,对于人才问题,可以特聘专家,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的专家为“中国红枣文化中心特约研究员”。通过刚才的认真的研究、评审,一致同意行唐“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和“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这个牌子。
    基于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评审会上,县委书记李震国表示,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面实施“文化兴县”战略,重点在传承和弘扬红枣文化、利用和开发红枣文化上下功夫,在发挥红枣文化作用上做文章,“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要有人员、编制,成立实体机构。李书记要求一年一度的“中国(行唐)红枣文化节”,改为“中国红枣文化节”,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文联主办,行唐县承办,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宣传品味。李书记最后诚挚邀请各位与会专家参加10月份举行的“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择时参加行唐县的“星期天党校”活动,就红枣文化建设为全县党员干部讲授,使全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文化兴县”的自信心,从而自觉投入到“生态行唐”的建设当中。
    提及红枣文化研究的发展规划,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建立红枣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发展与壮大红枣文化研究队伍,致力于红枣文化的挖掘、整理、探讨和研究,以此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聘请国内在红枣文化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中心”的学术委员,建立起紧密型的联系网络;二是发挥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和行唐红枣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培养红枣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不断壮大的学术梯队;三是面向社会通过课题招标、联合研究等形式,形成较为稳定的外围研究队伍。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红枣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另一方面,以“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为抓手,把广大枣乡文化,作为全县的一项社会文化和公益事业,努力做好红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在今后3年内,要对红枣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使红枣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一是举办“中国红枣文化节”,带动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研究红枣文化的热情。二是举办高层红枣文化研讨会,深入开展红枣文化学术研究,远用各种手段,对红枣文化进行全面宣传。三是继续加强红枣文艺作品的创作工作,有声有色地宣传红枣文化,全面提升红枣文化的文化价值、品牌形象。四是继续扩大红枣种植规模,开辟红枣景观旅游线路,投资建设国内首家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中国红枣文化博物馆(园),将以红枣文化的传承弘扬,带动红枣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红枣文化不是单一的地域文化,它涉及的疆域广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影响极其广泛。枣树以瘠土为营养,以甜美为奉献,以坚强为躯干,以纯朴为容颜;以棘刺不媚俗,以绿色伴人间,强风吹不断,大雪压不弯,抗争中求生存,斗争中求发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枣树精神成为枣乡人民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如果说许由植枣的传说是人们对这位古代园林艺人的崇拜和赞颂,那么这种来自民间的传说,也是人们千百年来与自然斗争、觅求生存、艰苦创业伟大精神的一个缩影。这种精神已经不仅流淌在枣乡人的热血里,而且越来越多地走进枣乡人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仅给枣乡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国字头”研究机构的带动下,行唐县的红枣产业越做越大、生机勃勃,不久的将来,行唐大地将会枣林如海,成为举世瞩目的“红枣之都”。(执笔:王勇)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