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产业”之手搭于“文化”之肩
0
2021-04-17 10:47:15 作者:高素娜

“产业”之手搭于“文化”之肩

——浅议行唐红枣产业发展

高素娜


作为我国重要的红枣产区和红枣文化富集区行唐有着悠久的枣种植历史,并且早在2004年被国家林业命名为“中国行唐大枣之乡”和“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2010年,“中国红枣文化之乡”暨“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在行唐挂牌;2017年,“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成为河北省第一批国家林木(花卉)专类公园。多年来,行唐一方面紧抓红枣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掘与传播红枣文化,并逐步实现了当地旅游与红枣文化的结合,为传统的大枣产业注入了时代内涵。

绚丽多彩的红枣文化世代相传

素有“御枣”之称的行唐红枣,具有皮薄、个大、肉厚、核小、色鲜、味甘等特点,掰开后能牵出缕缕金黄色细丝,尤其在脆熟期 VC 含量极高,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丸”。 每到中秋前后,漫山遍野的红枣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黄土沟壑被这玛瑙一般的红色点缀着,煞是好看。

行唐大枣不仅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而且由枣树衍生的枣乡文化积淀深厚。数百年来,人们种枣、管枣、用枣、吃枣、写枣、诵枣、唱枣、画枣,形成了丰厚的枣文化,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爱情、风俗等诸多方面。如“许由植枣拒尧禅”“女英护枣找许由”“乐羊借枣解兵困”“云蒙佳酿结良缘”等民间传说,“扭股车”“挑花杆”“太平锣”“吹歌打枣”“枣树陪嫁”等民俗文化,“端午枣粽子”“中秋枣果品”“腊八红枣粥”“春节蒸枣糕”等节日习惯,“早(枣)生贵子”“早(枣)早成才”“五子早(枣)登科”等美好祝福……都折射出红枣在行唐人民生活中的文化烙印。

大枣的艳形和美味,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食枣文化在行唐人民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且表现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做成枣糕、枣饼子、枣花卷、枣窝头、枣焖饭等传统食物,还能做成醉枣、蜜枣、枣脯、枣干等小食品和枣茶、枣酒、枣醋、枣花蜜、枣汁饮料等饮品。红枣还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具有健脾益胃、润肝沥胆、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增强心脑血管机能等多种功效。从“要想身体好,劝君多食枣”“一天一把枣,走路小步跑。”“一日吃三枣,青春不显老”等谚语中也可看出,人们普遍认可枣的保健与药用价值。除此之外,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行唐也保留着许多与枣相关的时令习俗,如端午节包枣粽子,腊八节煮红枣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蒸枣年糕,腊月二十八蒸枣花卷、枣馒头……祝福、祝寿、贺年、贺喜时也随处可见枣的踪影。可以说,丰富的枣文化已在行唐形成了多彩的、与枣有关的风情、习俗、食俗和礼俗,红枣已与当地民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行唐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大枣产业,尤其近年通过区域化、规模化、科学化的规划与政策引导,使大枣产业化进程迅速步入快车道。目前,行唐大枣栽植面积已达65万亩,枣农8万余人,不仅成为山区枣农致富增收的支柱,也成为发展县域经济最具特色和潜力的重要产业。

破除掣肘直面“危”“机”

行唐地处河北省西南部,交通便利,距离省会石家庄仅50公里, 距离石家庄机场仅20分钟车程,107国道、京昆高速、朔黄铁路全境贯穿。四通八达的交通,为行唐打造省会“后花园”,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为其红枣产业的大发展和“走出去”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来,行唐大枣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各类大枣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品品质得到提升。然而正如国内其他枣产区一样,由于产品的普遍同质化和科技含量等因素,行唐红枣行业的整体前进步伐不大,在河北乃至全国的市场竞争中不具备明显优势。细观行唐红枣产业现状,可发现几个突出问题:

产量不稳定。行唐红枣虽有墩子枣、长枣等十余个品种,但近年来枣树退化明显,许多枣树已到老年期,缩果病、裂果病、枣疯病等病虫害频发,加之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每年9月、10月连阴雨天气造成果浆溃烂严重,大枣的品质和产量无法得到保证。

产品竞争力弱。目前,行唐建有蜜枣厂、枣酒厂、枣汁厂等各类大枣加工企业120余家,枣产品拓展至纯净枣、蜜枣、枣片、枣酒、枣醋枣汁等6大系列20多个品种,但这些产品仍属于初级加工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产业链,同质化严重,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低下,缺乏深加工、差异化的系列产品。

创新型产品少。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属糖类制品的蜜枣已越来越没有生命力;枣片的口感虽好,但含糖量多、含枣量少,也开始走下坡路;属于制干类的焦枣系列,由于对枣果的营养成分破坏严重,生命力也不会长;目前行唐最主要的枣产品——纯净枣,其外观和口感都不错,符合人们返朴归真的愿望,然而高品质的原料得不到保障,且技术含量不高;行唐枣酒虽有一些品牌,但大部分工艺尚不过关;而枣汁饮料虽然产品较多,质量也不错,但仍未形成规模,尤其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饮料市场中,很难拓展市场空间;枣粉、枣泥、枣酱等用于枣味食品加工的产品,市场需求量也非常有限

市场渠道单一。行唐枣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仍集中在县内口头红枣商埠和龙州镇南马路红枣批发一条街,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市场推广明显不足。大型商超电商(网上商店、直播带货等)还未发挥功效,尤其还未利用电商平台开展大宗采购、集中展销、品牌推广等活动。

因此,有效挖掘提炼自身产品的独特卖点提升产品品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而开发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健康枣品,把硕果累累的满树红枣转化成真金白银,仍是行唐大枣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行唐大枣人面前的机遇与挑战。

为行唐枣文化塑形筑魂

红枣产业要有大发展,把“产业”之手搭于“文化”之肩,或许是一条坦途。

放眼全国,我国枣产品虽极度丰富却又高度同质化,这就要求红枣产区不仅要坚守“质量是立业之本”,还要有长远的品牌文化战略。如果再走单纯卖资源、卖原料的老路,那就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将红枣产业赋予文化内涵,通过枣文化的挖掘、弘扬和推广,为枣产业鸣锣开道、摇旗呐喊,无疑可更好地促进这一产业发展。

那么如何挖掘、传承和弘扬红枣文化?如何经营、打造红枣文化?作为千年古县,行唐红枣文化积淀深厚、内涵深刻,无疑有多种途径可供实施:

利用传统的枣文化资源,如枣的历史、枣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名人与枣等对枣产品进行包装和形象设计,为大枣产业赋予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利用“红枣文化网”、《红枣树》系列图书等,普及和弘扬枣文化知识,满足枣农和普通读者对枣知识的需求。同时,加快“红枣文化网”的专业化建设步伐,逐步将其打造成集红枣产业信息、产业杂志、产业报刊、产业论文等于一体的专业化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权威的枣文化网站。吸引产业目光,为行唐发声;

持续开展与“中华枣文化”相关的大型学术研讨会,组织与“中华枣文化”相关的大型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将行唐打造成国内枣文化相关产业的学术高地,凝神聚气,为行唐枣文化发展塑形筑魂;

建设反映行唐红枣发展的博物馆或历史长廊,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立体展示枣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不同文化内涵,如枣与婚礼、枣与祭祀、枣与习俗、枣与楹联、枣与谚语、枣与掌故等红枣民俗;展示与枣有关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摄影雕塑等文艺作品,带领观者领略枣的嬗变脉络,感受有趣的枣文化;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采风活动,吸引知名作家、书画家、表演艺术家深入行唐探寻枣乡文化、体验枣乡风情、观赏枣乡风光,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全方位反映行唐大枣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

“看得远”方能“跳的出”。只有把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大枣之中,把卖枣转变成卖文化,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枣资源整合在一起,枣的文化品牌效益才会慢慢体现,漫山遍野的“红蛋蛋”也才会变成炙手可热的“金蛋蛋”。

讲好行唐旅游的文化故事

近年来,从休闲农业到农村电商,从全域旅游到美丽乡村,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百舸争流,为我国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行唐也紧随时代脉搏,积极拓展红枣外延产业,将大枣生产由单一、传统的方式逐渐向观光、采摘、深加工一体的现代化果业跨越。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开发枣文化旅游是对枣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行唐数百年的枣种植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无疑为其发展枣文化旅游蓄积了显著优势。除正在建设中的“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行唐已有鳌鱼、鲁家庄、峪北山庄大枣观光采摘园等6个省级大枣观光采摘园,每年吸引着周边县市上万人来此享受采摘的乐趣,体验原生态的乡土风情。如何进一步助推行唐旅游业发展,提升和改变枣文化旅游处于观光采摘这一初级阶段的现状呢?继续深挖枣文化内涵、加大枣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枣文化旅游的鲜明形象等或许可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打造红枣文化旅游节,以旅游节带动相关产业提质增收。期间还可举办书画作品展、枣木雕刻作品比赛、美食创作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以丰富和提升旅游节的趣味性、参与性与文化性,使不同时段的游客都有可看、可玩、可参与的活动;

建设特色旅游专项设施。通过枣文化主题餐厅、主题酒店、景观小品等,体现枣文化的鲜明特色;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与枣相关的特色旅游商品可从多方面考虑,一是围绕果实开发,即枣的各种深加工;二是围绕枣树开发,如枣木雕刻、枣木摆件、桌椅、花瓶、笔筒、木梳、木筷、木勺、木碗、U盘、手机壳、充电宝等工艺品和特色工业产品;

开通枣工业旅游。通过参观大枣加工企业,使游客对枣的种植、维护、采摘、加工等有所了解,进而对行唐枣文化产生更加全面、立体、生动的认知。这也是枣文化资源与现代接轨的重要体现;

打造四季风情园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枣园采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何在秋季之外的其他季节打造相应的旅游项目,对枣文化旅游发展至关重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等配套建设,或许能弥补这一不足;

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拓宽宣传平台,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将行唐旅游广告植入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旅游网站;策划营销事件;组织网络大V、旅游达人现场体验;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直播等。

事实早已证明,只有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量,才能提高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实现行唐枣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仍是进一步挖掘枣的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红枣旅游形象,打造有传统味、有时代感、有真收获、有幸福甜、有泥土香、有互动感的旅游产品……而地方政府也可从游、购、娱、食、宿、行等相关产业中获取更多收益,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行唐大枣产业的发展,理应跳出行唐审视行唐,跳出行唐谋划行唐,跳出行唐发展行唐,紧抓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机遇,打出一系列漂亮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摁下拥抱省会石家庄、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快进键。

(作者系中国文化报记者、主任编辑)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