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研究红枣文化 传承弘扬人文精神
0
2011-07-06 14:34:48 作者:杨 平

挖掘研究红枣文化  传承弘扬人文精神

杨 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蔚县县委、县政府热心接待,并对蔚县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蔚县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
    很高兴就“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战略发展”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下面,我就行唐如何开展红枣文化研究、申报“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以及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问题,做一简要汇报。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部山区,东与曲阳、新乐相临,南与正定、西与灵寿、北与阜平交界,南距省会石家庄市50公里,县域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人口43万。行唐红枣种植历史悠久,全县现栽植面积60万亩,常年产量18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其规模、产量在全省、全国列居首位,是全国闻名的“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行唐大枣之乡”和“优质大枣产业基地”。
    行唐作为千年古县、红枣之乡,是我国红枣文化的富集区。千百年来,行唐人民在红枣种植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由枣树衍生的红枣文化世代传承发展,成为古县行唐独具特色的枣乡文化,譬如:质朴感人的民间传说、诙谐生动的俗语民谚、相映生辉的红枣对联、热情奔放的枣乡诗文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等。红枣文化以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为外在表现形式,以“不避艰苦,不求索取,不屈不挠,钢筋铁骨”的枣树精神为精神内涵,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从“许由植枣”、“女英护枣”的神话传说,到“枣木杠”的枣酒文化;从“早(枣)生贵子”、“早早(枣枣)成才”的民俗文化,到“枣树陪嫁”、“县树精神”的现代文化,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红枣的烙印。
    2006年10月,行唐正式成立了县红枣文化研究会。在此之前,县内有志于红枣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就在红枣产业文化的挖掘、整理、探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红枣为题材创作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文艺作品,拍摄了电视风光片《枣乡风情》,辑录了《枣乡赞歌》CD光碟,编辑出版了枣乡文艺作品集《红枣树》、散文集《枣乡漫话》、枣乡故事《将门女》和电视文学剧本《中秋红》,尤以行唐籍的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周喜俊编创的河北梆子剧《孔雀岭》和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荣国创作的散文《红枣情》广为流传。同时,每年举办枣乡书画展、摄影展、歌舞演出、剪纸等活动。这些反映枣乡文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丰富了枣乡文化,提高了行唐红枣产业的知名度,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2009年8月,行唐以红枣文化为载体,成功申报了“千年古县”这一世界地名文化遗产。以“许由植枣、女英护枣”为主题,形成的“箕山文化”是成功申报“千年古县”的亮点,现已经成为行唐实施“文化兴县”战略中不可缺失的文化品牌。县委、县政府在申报“千年古县”过程中,抢救保护了箕山碑亭、许由塚、女英祠、巢父问答碑等一批“箕山文化”遗址和遗迹,使部分古建筑群(遗址)得以修复和保护。为进一步深层次挖掘红枣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县委、县政府向省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并申请成立“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在省、市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 2010年10月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行唐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 “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此间,我们利用国际互联网正式注册并开通了“中国红枣文化网”网站,现日点击率达1000余次。
    红枣文化不是单一的地域文化,它涉及的地域广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影响极其广泛。它对推动当地红枣产业乃至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省文联、省民协的指导下,我们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将继续努力做好红枣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传承与弘扬,以此带动和引领全国红枣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壮大。
    首先,依托一个机构。以“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国字号研究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团体优势,组织研究队伍,抓好红枣文化研究氛围的营造,提高行唐作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的外在美誉度。
    其次,筹建一个博物园(馆)。以行唐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文化兴县”战略为契机,积极筹建目前全国首家集红枣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红枣文化博物馆(园),并面向全国红枣产区征集与红枣文化相关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此项工作,现已在新闻媒体发布了文化招商项目。下一步,我们还将争取引植全国各地枣区优质红枣品种进博物园。
    第三,举办首届红枣文化节。适时举办全国国际性首届红枣文化节,期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织召开全国性红枣文化高层论坛,并整理出版相关专家学者言论集。
    第四,办好“一网一刊”。“一网”,即“中国红枣文化网”;“一刊”,即内部刊物《红枣树》。着眼于把“一网一刊”打造成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和刊物,搭建会员学习、交流、创作的网络阵地和纸质载体。
    第五,抓好一支队伍。充分发挥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的凝聚和引领作用,面向全国发展会员,在不断扩大队伍的同时,抓好会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红枣文化和红枣产业双向发展。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作者系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北省行唐县红枣文化研究会主任)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