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枣业大县的转型模式
0
2011-06-20 17:40:38 作者:李冬妹

   定位“中国最优红枣基地”,红枣在当地加工转化率将达到80%
  5月末的若羌骄阳似火,嫩绿的枣树一片葱茏。铁干里克乡农民王成发和妻子郑春兰正在红枣地里用摘心剪给枣树摘心,由于管理得当,去年他家15亩红枣的收入达到40多万元。
  铁干里克乡一共有4万亩红枣,目前已完成6000多亩有机红枣基地认证。乡干部罗天鹏告诉记者,乡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灰枣、冬枣、骏枣等优良品种,并在管理上禁止使用有机红枣生产禁用的农药、化肥,严格按照县上制定的有机红枣生产标准体系管理红枣,今后乡里所有的红枣都将通过有机红枣基地认证。
  若羌县定位“中国最优红枣基地”,通过全面推进绿色、有机枣果生产规程,禁用违禁激素、农药等措施提升红枣品质。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了楼兰枣业股份、羌都枣业、好想你枣业等企业,红枣加工以多糖、粉、酊、汁为突破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启用“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志、举办楼兰红枣节等方式,打响“楼兰红枣”品牌,以打造红枣精品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若羌红枣加工量达到2.5万吨,今后将努力使红枣等主要农产品当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821座蔬菜大棚缺口大,周边矿业加工园区加大蔬菜需求量
  若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东边青海格尔木、周边的依吞布拉克、罗布泊等矿业加工园区因处高寒或荒漠地带不产蔬菜,区域内矿山企业日益增加,对蔬菜、瓜果的需求巨大,这些地方从甘肃进菜有800多公里运距,从若羌仅有300余公里。若羌把设施农业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做,既解决了当地的吃菜难题,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县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荒漠、荒滩等国有未利用土地上建棚种菜。唐忠仁原先在库尔勒英下乡种大棚,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铁干里克乡,他在设施农业基地种了8个大棚,算是若羌种大棚的“第一人”。他告诉记者,来这里他享受到了贷款贴息、每亩棚政府补贴1万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他也被聘请为技术员,负责为周围的种植户从建棚到定植、管理等整个环节提供技术指导。
  若羌目前有821座棚,蔬菜品种仅20多个,还不能满足县城内的需求,而矿业企业入驻更增加了蔬菜的需求量,仅“罗湖钾盐”的工人和配套服务人员就超过4000人,这也让本地蔬菜有了很大的市场。县农业局副局长、设施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贾金伟告诉记者,蔬菜大棚的发展对平抑本地蔬菜价格起到了很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今年3月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40%。
  今年若羌将新建2000个大棚,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使设施农业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到25%。
  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相继规划建设,养殖业发展潜力大
  出县城向东7.9公里处是铁干里克乡东开发区。这里原先是一片戈壁,如今一座生产冷鲜肉的中型屠宰场已经建成投产,旁边是生猪交易市场。继续向东,两家生猪养殖企业沿路一字排开,其中沙鑫畜牧有限公司的8套标准圈舍已经建成,目前生猪存栏1700头,这里将建成20000头商品猪示范基地和9000吨优质有机肥基地。而另一家企业的80套圈舍主体已经建成。“这个开发区的水电路都由政府投资建设,县上还出台政策,鼓励大型养殖和相关企业到若羌来发展。”工作人员说。
  2008年以前,若羌的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不足8%,现在将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蓄水池”。
  生猪养殖主要靠大企业来撬动,若羌制定了大企业入驻在土地划拨、资金、水电路基础配套的优先和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大型养殖场、养殖户在本地发展,目前县域内有生猪养殖大户54户,开工建设的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2家,年内标准化生猪养殖科技示范园将开工建设。
  “现在若羌只有1万多只鹅,大多数农户养鹅当‘锄草机’,县里提倡每户养50只鹅,夏天放养在枣树林里就是最好的锄草工人,粪便又可以成为枣树的肥料,这样既节约了人工又增加了红枣地的肥力。”若羌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阿里甫·吐尔地告诉记者,这几天和静县的青草鹅业和阿克苏市的宏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在若羌考察洽谈,两家公司是专业的禽类生产企业,涵盖孵化、育雏、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宰杀、仓储和销售等重要环节,两家企业入驻将对若羌的禽类养殖业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到2015年若羌养鹅规模将达到20万羽。
  谈到销售,县里的领导告诉记者,若羌每年有20万头生猪的需求量,目前存栏仅1万多头,还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若羌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接壤,是218、315国道交会之处,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已相继规划建设,生猪养殖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