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窝的枣文化
0
2011-03-14 11:40:07 作者:黄有勇 毕绍平

张家窝的枣文化 

  
  枣是深受中国百姓喜爱的果品。它是由酸枣演进而来。枣树的栽培历史之久,地域之广,数量之多居世界之首。据古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枣的栽培始于七千年前。古人在《诗经》唱到:“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枣从很早时起就成为我们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一,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考证,枣最早的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渐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到汉代,枣的栽培已遍及我国南北各地。中国枣很早就被引种到相邻的朝鲜、日本、前苏联、阿富汗、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和泰国等国,并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波丝(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西欧各国。可以说,枣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奉献的又一个珍品奇葩。
  当年的苏秦赴燕国,游说燕文侯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燕……南有碣石燕门之饶,北有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有谓天府也。他描述的这幅丰美的生活图景,让我们看到拥有枣树的乡民,被人们视为生活在“天府”之中。枣树全身都是宝,又易于栽植,得到乡民的喜爱自在情理之中。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也会注意到枣树的经济价值,在《嘉靖河间府志》中,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就命工部行文:教天下百姓务要多种桑枣……每户初二万株,次年四万株,三年六万株,栽后过数,造册回奏,违者全家发配云南,全齿充军……为了栽枣树,仅仅是号召还不够,还要“重罚”,不是发配,就是充军,血腥的政策,造就了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枣树。
  地处京津要畿,东临渤海,古为燕赵之地的张家窝镇,也就与枣结下了难解之缘。全镇面积44.5平方公里,镇内地势平坦开阔,平均海拔3.5米,土壤潮湿,土层较厚,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有着枣树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土壤适合,气候适宜,枣树就这样在张家窝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陪伴乡民走过一代又一代,该镇逐渐被称为枣乡。清人有诗云: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脊晒红云。白露前后红沾水,今秋风光数枣乡……描绘的就是当年的盛况,读着这些诗句让人似乎又闻到了当年的枣香,多么诱人啊!
  从乡野百姓的世代口头相传资料来看,境内枣树栽培的历史更是由来已久。张家窝村疙瘩爷庙大殿前后有酸枣树三棵,其中疙瘩爷庙大殿后一米远的一棵,据传为宋朝时栽种,树高原有10余米,主干在60年前从离地面3米处被烧掉,现屹立的为两大分枝杈,高5米多,腰围2.8米,直径97厘米,遮荫面积22.9平方米,相传宋代名将孟良、焦赞曾在此处栓马。疙瘩爷庙大殿前东西两侧的两棵酸枣树,是明末天启年间,由庙中的主持和尚所载。1950年,西侧的一棵被毁,东侧的至今长势良好,树高达9米,腰围1.9米,直径70厘米,遮荫面积63.6平方米。两棵仅存的古酸枣树长势良好,年年开花结果,叶茂枝繁,已被筑台保护起来。
  据查,境内尚存一棵清雍正3年(1726年)种植的古枣树,树龄距今已有260年。历史上,海河流域水灾频繁,仅1917年和1939年的两次洪水,淹死枣树面积1000多亩。但枣树适应性强,耐盐碱,抗干旱,在一般较肥沃的土地上仍然生长健壮,百余年的枣树仍能繁茂生长,开花结果。目前,该镇尚有古枣树千余亩。
  张家窝镇的枣颇具地方特色,品种主要有快枣、二秋、苠枣三种,种植范围遍及全镇16个村。快枣早熟鲜食,行近球形,品质上等,味酸甜适口;二秋果实长圆形,果面光滑,紫红色,果肉白绿多汁,口感酥脆甜;苠枣果食椭圆形味极甜,果皮薄,深红色,果肉白色致密,耐倾运,可晾干枣。快枣、二秋、苠枣果实成熟期分别在8月初、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果实生长期分别是60天、75天、90天。苠枣因成熟期晚故而得名。在上世纪60年代前,该镇各种品种的枣还有5000亩。立秋打“快枣”、白露摘“二秋”、白露过后收“苠枣”,形成了家家晒干枣、户户做醉枣的景象。张家窝镇的枣,特别是立秋时成熟、鲜脆且酸甜可口的“快枣”,在当时是天津市水果架上不可或缺的品种。枣,成为当时该镇农民们走亲访友的礼品,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枣业文化。
  上世纪60年代后,受以粮为纲的冲击,张家窝镇的枣业逐步走向衰退。由于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枣的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品种枣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了。张家窝镇党委、政府把进一步振兴枣乡的枣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及时引导农民种植起了冬枣。
  冬枣又称冻枣、苹果枣、灵枣。冻枣与冬枣的语义相似,指成熟时令;苹果枣是指冬枣的外形,酷似小小的苹果;而灵枣大抵与民间传说有关,说的是冬枣树祖显灵退敌的故事,倒非这枣真的有灵魂。冬枣品种颇多,古已有之。相传,秦始皇及汉武帝在位时为乞求长生不老,寻仙不辍,听说仙人只吃冬枣不吃饭,便曾多次派方士为其寻找“肉厚皮薄,质脆甘甜”的冬枣。汉武帝刘彻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去章武巡游时尝到大臣公孙敖向他献的冬枣时,当即敕封为“仙枣”。
  冬枣皮薄质嫩、脆甜适口、鲜香多汁,果肉丰盈而饱满,与牙齿相碰即碎,不待细嚼便在口中融化,那是对牙齿坚利的轻蔑,对味蕾的打击,食后满口甜香,回味悠长。冬枣含有多种矿物元素,及A、B、C、E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80多倍,梨的100多倍,被誉为“活维生素丸”。冬枣中还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并含有抗癌物质环磷酸腺苷,具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作用。
  2001年开始,张家窝镇按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结合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工程,以冬枣产业为龙头,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高村、东硫城、老君堂三个村为龙头,沿京沪高速公路沿线面积近8000亩的冬枣产业带,并建立了产、储、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张家窝镇从种植冬枣开始就非常重视冬枣的品质,从水、肥、药、激素等环节入手,全程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管理,做到农药零残留(已经农业部定点单位检测),使张家窝镇冬枣具有果实色泽艳丽,皮薄肉脆,果肉细嫩多汁,甜味极浓,略带酸味,有浓郁的枣香味的特点。并已通过天津市无公害产地认证,在市场上颇受市民欢迎。
  为了进一步扩大冬枣的影响,提高张家窝冬枣的品牌效应。张家窝镇结合地处大城市近郊,境内道路纵横、交通发达,市民往来便利的优势。本着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增收的原则,结合冬枣成熟期正好处于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时机,从2007年起开始举办历时一个月的冬枣节,期间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前来评枣、鉴枣;邀请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每日新报、城市快报、区内各媒体和市各旅行社及摄影协会等各类媒体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同时举办特色游、秧歌、大鼓、花会展演,到田间地头自己摘枣、尝农家饭等各种活动,不断提高人们对张家窝冬枣的认知和认可度。不仅天津的市民前来采摘游玩,许多北京、河北等外省市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首届冬枣节期间,接待游客9000余人次,由于冬枣节吸引了许多客商,当年产出的2000吨枣在冬枣节期间销售一空,出现了脱售的状况。农民直接获得了效益,仅高村一个村就增加农业纯收入300余万元。同时,该镇的农民也看到了种植冬枣、发展冬枣还有很大的空间,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家窝镇不仅出产品质上乘的冬枣,还拥有悠久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里不仅有“此枣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惬意回味,更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枣树木质坚硬,很适合做年画套印的雕版材料,由版及画兼裱,久而久之这里也就成了著名的杨柳青年画的重要产地之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描绘的就是昔日的盛况。
  在张家窝镇古老而又充满年轻朝气的大地上,枣树和枣让人感受着古今时空交融的魅力!
  “金秋十月秋风爽,村镇田间喜气扬。最是一年好景时,万树枝头冬枣香。”欢迎天下宾朋齐聚张窝镇,共品冬枣香!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