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枣与行唐人
0
2010-09-23 14:51:11 作者:陈连群

    行唐是千年古县,自古以来特产大红枣就以皮薄肉厚、营养丰富的品质被人们传颂着。勤劳淳朴的行唐人与大红枣息息相关,人育树,树养人,谱写了枣乡人建设自己家园的篇章,也记录了枣乡人繁衍生息的历史。从行唐村庄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它真实地印证着行唐人与大红枣的真挚情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据陈磁沟村老人说,在旧社会有一年遇到荒年,地里几近绝收,家家都吃树皮草根,老人孩子饿得皮包骨。陈家的族长愁得整天没法儿。后来,他召集族人开了一个会,说:“咱们不能干等着饿死,得想个办法活下去,听说咱们北边山里面积大,人烟少,果木遍山,尤其是枣树,结的枣既能当粮食吃,又能卖钱花,是咱们的生存之地。但是那里就是偏僻,狼虫虎豹多,居住很艰辛,也很危险。”  在那种生无出路的情况下,经族长这么一引导,一部分人表示不怕偏僻,不怕狼虫虎豹,不怕艰辛,愿意携儿带女开辟山路,寻找新的生活出路。就这样,一部分人迁到了阜平,有几家迁到了现在的九口子乡南家庄村,有兄弟俩迁到坎上村。
    迁到坎上村的兄弟二人在选择住址时,听说石槽沟是八仙中曹佾曹国舅的后代,有灵气,于是就迁到石槽沟南边和石槽沟一道沟里。根据那里的地形取名叫“坎上”。弟兄二人定居下来后,不怕山荒草乱,不怕狼虫虎豹,起早贪黑,艰苦奋斗,刨乱岗、战险山、治荒坡,大量繁殖枣树,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红枣收获后,因地处山里,交通不便,就发动全家男女老少肩背、担挑,用独轮车推,牲口驮的方式,把大枣运到较近的口头集市上卖,换回布匹、粮食和日用品等,开始了以枣为业的生活方式。
    传到第五代,人丁发展到百十来口,山场也有几千亩,还有两处庄子地。人丁富余起来后,为了感谢前辈功劳,激励后世子孙不忘其本,特立石碑记载自己的家族史和现有成果。
    据现存的石碑记载:“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固而后枝荣,枝荣而忘其本,非天理也。何敢然!祖居是乡,迄今益九世矣,本居县西陈磁沟村,因家业萧条,择除於是,以成燕翼。传四世至六世,祖陈公名敬,遁传五世至吾,府君韦子华,勤俭夙夜,艺田树枣,渐寔仓籍……”碑文最后书,“吾文之恩勤抚育,以长荣此枝叶,取石笏,刻倩书小谱。”
    从上述碑文可看出,他们祖籍是陈磁沟村,因家里无法生存了,才有选择性地来到这里。祖陈敬,府君韦子华,日夜勤俭,艺田树枣,对枣树管理有方,达到了盛粮食的仓和盛衣服的箱都满满的,后人枝荣繁茂,为感谢祖辈功劳,才乎本立碑。
他们繁荣起来后,继续艰苦奋斗,又和石槽沟,东、西玉女村联合起来,学会酿酒,制作铃铛枣,对枣树管理更加精心,使得石槽沟、坎上的大红枣在当地很有名气。
    可惜的是,这块石碑已残缺不全,落款年代已损,无法查对准确年代。但坎上村老人陈全贵说:“如果按辈分推算,至少也有350年。”就是这350年期间,陈姓人在坎上以枣为业,建起了自己美好家园,躲过了灾荒,才得以生存下来。其实,行唐人何止坎上一个村呢!相传有很多人在大灾之年,也迁到山区以枣为业度荒。红枣养育了他们,他们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山区的家园。
    据坎上人说,现在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他们,很早就把他们村划归林区,免去农业税,让他们精心发展自己的大枣产业。他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继续再大红枣上做文章。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精心经营者自己的责任树,政府还给他们聘请有关部门专家讲授枣树灭虫、防病、修剪、管理等知识,使得红枣连年丰收,人们收益也年年提高,并且把大枣深加工成蜜枣、烘干枣、铃铛枣,酿制自己品牌的枣木杠酒,产品直销到城市大超市。逢年过节,行唐境内的大小集市都有枣市,成了集市上的一大亮点。
    如果你漫步在行唐县城大街上,就不断发现有醒目的大红枣店牌子。值得一提的是,县城南马路成了大红枣店一条街,有的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牌子上还特意写上自己的村名,譬如:石槽沟大红枣店、坎上红枣店、两岭口枣店,鲁家峪红枣等,店里的红枣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大红枣色泽鲜亮、档次分明,包装精美考究。还有一坛一坛的枣木杠酒整体地排放着。如果你想买枣酒,主人就打开坛盖,满屋的酒香带着枣味扑鼻而来。这种原汁原味的味道,让你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在主人的盛情之下,如果你品尝一口枣酒,那真是回味无穷,惬意无比。这种酒实在,人热情也算是行唐的一特色吧!店主人面带笑容迎送着一拨一拨的客人,如果你留心的话,还经常见到有西装革履、操着外地口音的开着轿车的人前来买枣打酒,这是其他县份无法比拟的。这就是行唐的特色,就是这种特色,繁荣着行唐人的经济。
    大红枣是行唐人的恩人和伙伴。在饥荒的年代里,它拯救了行唐的穷人,结伴和他们度过难关;大红枣是行唐人的挚友,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它变着法儿帮他们致富,还帮他们结交了天下不少的朋友;大红枣是行唐人的骄傲,因为它具有行唐特色,独霸一方;大红枣是行唐人的光荣,因为它在大城市的超市里为行唐人增光添彩,把行唐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
                            2010年9月10日
                    (作者系行唐县陈磁沟村人 退休教师)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