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国 || 书序:饱蘸深情写家乡
0
2022-09-26 21:02:19 作者:杨荣国

饱蘸深情写家乡

——序西河柳散文集《守住人生的心锁》

杨荣国

读了西河柳即将付梓的散文集《守住人生的心锁》,顿觉怦然心动,不由提笔想写几句聊表寸心的话,又觉得不能尽倾殷殷老乡之情。于是乎,我没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洋洋洒洒竟写了1800多言,还没展示出西河柳同志在文学创作上勤奋耕耘、取得丰硕成果的英姿。

西河柳本名王勇,是我老家行唐的同乡,我们两个村隔着一条颍水河涓涓流淌,虽不属同一乡镇,倒是近在咫尺。我俩是2009年行唐县申报中国红枣文化之乡、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时认识的,当时我任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河柳作为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行唐县产业文化协会(红枣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全程参与“中国红枣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经常与我打交道,联系申报事宜,因此成了朋友。

行唐是千年古县,位于巍巍太行东麓,是五帝时期尧的属地。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枣”是当时人民最喜爱的四种果品之一。行唐是传统的红枣主产区,具有独特的地域灵气和土壤优势,赋予了行唐红枣更正宗、更优良的品质。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枣乡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红枣栽培历史,同时造就了这方土地灿烂的枣文化和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传说,代代流传,令人动容。

枣树与枣乡的历史息息相关,枣树的诸多特性与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和气节紧密吻合,值得歌颂,值得弘扬。西河柳作为首批整理枣文化的中国民间文艺界的一员,对家乡行唐的枣文化研究倾注了满腔热情。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挖掘整理家乡的枣文化精华,并将《哦,枣花》《真是一树红玛瑙》《铁杆庄稼中秋红》《枣树,儿女为你而战》《枣乡美枣木杠》《女英,民间红枣之神》《枣林苍茫数千秋》等诸多与红枣有关的散文作品,收录到他的《守住人生的心锁》书中,集中展示了“以瘠土为其营养,以甜美为其奉献,以坚强为其躯干,以纯朴为其容颜,以棘刺象征不媚,以绿色装点人间”的枣树精神。

枣树有“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枣研究中心主任毛永民在给行唐枣农授课时说:“一棵枣树就是一个生灵,失去了它就会令人痛心和惋惜!”故枣乡人民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着这里的漫山遍野红枣树,正如西河柳在散文《真是一树红玛瑙》中写的:“由枣乡走出去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这骨子里都深深镌刻着枣树的符号,血脉中都恒久弥漫着红枣的馨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艺术创作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我一直坚信,艺术是相通的,民间艺术根在乡野,文学创作同样如此。西河柳就是这乡野中走出来的精英,家乡每一抔热土,既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根脉,又是他精神栖息的高地,赋予了他美美的枣乡情怀。家乡的山川河流、民俗风物、乡土人情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与他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就像他在《我的文学,我的梦》中说的:“我始终认为,家乡是我创作的主要源泉,我的创作离不开家乡,我的文学是为家乡人民服务的。我始终认为,家乡是我创作的主要源泉,我的创作离不开家乡,我的文学是为枣乡人民服务的。在行唐这个地方,搞艺术不需要太多的演绎,也不需要过分地包装。行唐人的思维逻辑、行为方式、语言特色、本身就充满天然的、朴素的、率性的美……我们不要舍近求远,更不要躺在金碗里讨饭吃,应该始终坚持紧贴生活,切近现实,关注本土。”一篇散文《枣乡忠烈》,可以说写得意气风发、荡气回肠,刀光血痕中承载着一段极其惨烈而悲壮的枣乡传奇,值得一读,值得收藏。

我是搞民间文艺的,与文学家的认知有一定局限。但我认为,作为一位具有扎实功底、卓有成就的作家和民间文艺家,必须到人民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挖掘发现,才能创作出风格朴实、文笔流畅、如影随形、语言丰富、情怀厚重的作品。无论记叙抒情还是挖掘整理,无论娓娓道来还是平铺直叙,必须将一幅幅非常自然的画卷铺陈开来,使人感受到动人心弦的情结,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读起来如痴如醉、倍感亲切,才算是一篇好文章。西河柳在散文《雪浪石,片麻岩》中说:“这或许是行唐人骨子里的一种倔强吧!就像扎根于片麻岩层,以瘠土为营养,以坚强为躯干,以纯朴为容颜,以甜美为奉献的老枣树。”对此,我是非常认可的,也充分说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到位。

面对《守住人生的心锁》这本厚厚的书稿,我想说,西河柳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作家、民间文艺家。他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在文学创作和民间文艺挖掘创作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我为他高兴,为他欣慰,为他自豪。希望他在今后的文艺创作道路上,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著问世,为家乡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320日于石家庄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