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柳 || 雪浪石,片麻岩
0
2021-12-15 20:55:57 作者:西河柳

     

在河北行唐北部的神树湾景区,门口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雪浪石影壁。

  也算是机缘巧合,我与神树湾景区的负责人刘先生熟识。刘先生告诉我,神树湾门口那块雪浪石影壁,就出自景区的山下,石质一点儿也不比曲阳的差,“我们还把取石后的大坑称为‘雪浪湖’,湖水清澈见底,再放养点锦鲤,又是一个难得的景观!”

  雪浪石又称北泰山石,其实就是片麻岩,为千万年来洪水溪流携带卵石流沙不断冲刷而形成,多产于墨脱、泰安和定州、曲阳等地,同属太行山系的行唐北部山区,也有一定储量,只不过当地人都习惯直呼“片麻岩”,不知道它还有个雅致的名字——“雪浪石”。

  墨脱地处崇山峻岭,自然环境恶劣,开采运输十分困难;泰安资源近于枯竭,已经封山;曲阳地处太行山中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易于开采,且已形成产业规模;而在行唐北部山区,雪浪石只是作为片麻岩的形态自然沉寂于地下,偶有露出地表的,也大都风化为砂砾状的片麻岩土层,为当地枣树提供了优质的生长土壤。山有枣则灵,枣生山则贵,枣乡行唐独特的地域优势,赋予了红枣更正宗、更优良的品质,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红枣,品质天成、别具风味、独一无二。

  雪浪石纹理线条流畅,黑白相间的色彩花纹显得肃穆古朴、凝重深沉。黑者若悬崖峭壁,白色的纹路雪花般匀撒于石上,清晰而不张扬,有的形似溪水瀑泉、浪涌雪沫,犹如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宋代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说:“中山府土中出石,灰黑,燥而无声,温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常往山中,采一石,置于燕居处,曰之为雪浪石。”此当是目前关于“雪浪石”名称的最早记载。

  苏轼一生酷爱藏石。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被贬定州任知州时,在自己的后花园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人孙知微所绘“石间奔流,尽水之变”的《山涧奔涌图》,遂咏成“雪浪石”诗二首,其中的“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等佳句,几乎成了后来藏石家谈艺论道的口头禅。雪浪石深得东坡居士的喜爱,遂从曲阳运来汉白玉石,琢成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移至其所,将其室命名为“雪浪斋”。并做诗文纪之,刻铭于盆沿,又作《雪浪斋铭》,其中有“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苏轼在定州任职半年,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朝廷以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了他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衔,贬知英州。接着又一月之内连降三级,最后将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放任惠州。其后,随着年深岁久,雪浪石一度被湮没。

  清人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载:“苏东坡迁谪之后,雪浪石之名废而不问。时张芸叟守中山,方葺治雪浪斋,重安盆石,方欲作诗寄公,九月闻公之薨,乃作哀词:我守中山,乃公归国。雪浪萧萧,于焉食宿。俯察履索,仰看梁木,思贤、阅古皆经贬逐。玉井芙蓉,一切牵复。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清乾隆皇帝对苏轼留下的雪浪石优宠有加。据史载他六次过定州,为雪浪石咏诗三十余首,并先后命内阁学士张若霭、薰邦达等人绘制了四幅《雪浪石图》,其中张若霭绘的《雪浪石图》被视如至宝,曾三次在其图上题诗,给予很高的评价:“若霭昔图石,谓己传其神”“壁张欲出云烟气,烛照曾无笔墨痕”。清朝辛未年间(1811年),嘉庆皇帝御制《雪浪石赞》亲书于《雪浪石图》上方空隙处:“两间秀灵,蕴成奇石,浪花叠青,雪花漛白。体洁秀灵,纹浮润泽,盆刻芙蓉,永年臑踪……”

  雪浪石通常以大体量雄伟壮观著称,但也有玲珑精品或把玩或置于厅堂、案头。忙忙碌碌、久居繁华都市的人们,若能请一方雪浪石入室,等于把浓缩的山川河流引入了雅室,零距离接触、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交流,说说心里话,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快,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确实堪称“雅趣”。有时我常想,片麻岩蕴藏于地下,开采出来即为雪浪石。雪浪石虽好,开采要有度,从保护生态环境考虑,我还是愿意回归大自然,称雪浪石为“片麻岩”。

  这或许是行唐人骨子里的一种倔强吧!就像扎根于片麻岩层,以瘠土为营养,以坚强为其躯干,以纯朴为容颜,以甜美为奉献的老枣树。

                      (原载2021年12月14日《石家庄日报》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