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枣乡缘
0
2015-10-24 13:21:10 作者:西河柳

 

浓墨重彩枣乡缘

文/西河柳

   千年古县行唐,是国家民协命名的红枣文化之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枣乡人,杨平多年来致力于红枣文化、唐尧与许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研究,可谓名副其实的枣乡文化人。

   其长篇小说《神树记》,从动笔到出版,可以说“历经六年、增删九稿”,实属不易。在小说中,杨平抚今追昔,以白描式的笔触,抒发枣乡情结,通过太行山区梁家祖孙三代为代表的枣乡人,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枣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谈及创作初衷,他曾对我说:“要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反映太行山区枣乡人民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长篇小说,来反映当代枣乡人的精神风貌,体现难能可贵的‘枣树精神’。”

   这是一部冀西农村一家三代人的血泪史,又是一部太行山区枣乡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更是一部当代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主人公梁河山一生命运多舛,祖父惨遭日寇杀害,父亲一生饮恨沉冤。为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红枣树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以梁家祖孙三代人为代表的枣乡人民前仆后继、忍辱负重,与天灾人祸作斗争,展现了一幅幅中国农村风云变幻的画卷:大革命时期的“枣农暴动”、侵华日寇的残酷扫荡、大炼钢铁的狂热年代、饥寒啼号的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平反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迁……小说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态各异,阶级仇、民族恨、亲人泪、家园情,相互交织,集中展现了枣乡人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枣树精神”。

   什么是枣树精神?风吹腰不弯,刀斫根不断,抗争求生存,斗争得改变;以贫瘠为滋养,以铁骨为躯干,以棘刺不媚俗,以甘甜为奉献——这就是枣树精神,也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和灵魂。如今,这种“枣树精神”,俨然已成为枣乡人民精神的象征与寄托。

   作为反映中国农村百年风云变幻的大题材,小说以冀西农村“神树岭”为背景,以民国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为历史节点,讲述了梁家祖孙三代人的不同命运。整部小说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了改革开放时期,着重塑造了梁河山、彭同华、温桂芝等一批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基层领导干部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脚踏实地干事业、勇于追求梦想的开拓精神,弘扬了一种“邪不压正、正义必胜”的社会正能量。此外,小说中一些人物的名字也暗含“双关”,非常耐人寻味,有的单从名字就能看得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贾安生(一生不安宁),冯树财(见钱眼开的守财奴)、祁宪仁(欺县人)、姜南星(江南的燎原星火):肖文丑(肖家的跳梁小丑)、白占军(白占入伍指标)、贾清福(假享清福)、韦仲义(伪忠义)等,由此可见,作者的用心是何等良苦。

   史料载:“兵燹之后,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旧有存者十仅二三,唯山民生齿日繁,有增里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山区有了枣树的存在。在枣乡行唐,枣树常被敬奉为“神树”,枣农和枣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枣树已融入了他们的生命。“劳动创造了人”,人培育了枣树,人育树,树养人,人树相依,不离不弃。千百年来,枣乡人在红枣种植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由枣树衍生的红枣文化世代传承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小说中,枣神女英、枣酒文化、枣乡民俗……作为红枣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杨平结合自身专长,不遗余力地对红枣文化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从这个角度看,小说本身也是对红枣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杨平深爱着魂牵梦萦的枣乡、深爱着勤劳朴实的枣乡人民。他饱蘸满腔热血、用厚重的笔墨将枣乡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神树岭的未来和希望。俗话说得好:“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的神树岭,也终将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神树记》,杨平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原载《石家庄日报》2015年12月9日)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