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树》序
0
2015-06-15 11:33:05 作者:郑一民

    谈到红枣树,人们立刻会想到那香甜醇厚、令人馋涎欲滴、百吃不厌的大红枣。这种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的落叶乔木,其花小,呈黄绿色且多蜜;其果长圆形,幼时鲜嫩青黄,成熟时为紫红色,红彤彤犹如颗颗玛瑙,成串挂在树上压得枝弯叶垂,独成一景,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赞诗颂文。

    行唐盛产红枣,其特殊的地理、土壤、气候条件,使这里产的红枣品貌与质量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地方物产中的骄傲,远销海内外。行唐对红枣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将红枣树视为母亲树,并奉唐尧时代的许由为圣贤、女英为枣神,而世代祭祀,形成传说众多、习俗丰富多彩的红枣文化。1984 4月,行唐县第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枣树定为“县树”,以唤起全县人民对红枣的关注。2010 9月,行唐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使红枣文化成了我国文化大观园中,一道彰显地域特色风貌和文化形象的亮丽风景。

    行唐人没有辜负众多专家学者对行唐的厚爱与期望,“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扩大研究队伍与研究范围,开办了中国红枣文化网、筹划了红枣文化研究基地、走访了全国红枣文化富集区,不仅致力于本地红枣文化的发掘、整理、探讨与研究,促进红枣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还将这种活动扩展到全国各地,造就了一支特色鲜明、令专家学者叫好、群众欢迎、政府支持的研究团队,为红枣文化在当代的保护、发展、弘扬、创新注入生机,插上了跨越式腾飞的翅膀。究其因,是行唐有一群热爱家乡、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满腔热情地谱写着文化自觉的凯歌,践行着党和国家赋予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职责。

    讴歌红枣文化,是因为行唐人有着浓得像蜜一样的红枣情怀;赞美红枣树,是因为行唐人由衷敬仰红枣树的品格。红枣树浑身是宝,其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伴随人类繁衍生息的朋友。其果可当粮食充饥、当料做酒,其花其籽可入药,其核其根可做饰雕,其叶可当茶,其枝可当柴,其干可修房造屋做家具。特别是它那生长不畏盐碱沙石、干旱贫瘠和花不娇艳、果实甘甜的品格,生前年复一年默默无私奉献、枯后仍将坚硬瓷实如铁的躯干报效人间的精神,堪称两袖清风、完美人生,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放声颂赞呢!而它那为保护自己和制止贪婪者无度索取而生的利刺,又让我们浮想联翩。从这些美德与个性解读红枣树,它又是个既讲奉献、又讲原则的“精灵”。

    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选用“红枣树”三个字作为书刊名,真是慧眼独具、匠心深邃。其实,红枣树所展现的品格与精神,就是世代行唐人品格与风貌的写照。人们敬仰他、赞颂他,就是要让红枣树所承载的品格与精神世代相传,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强,使红枣文化成为助力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软实力!

    在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红枣树》之际,我写了上述话,既是对他们梳理多年研究成果、将众多作者佳作结集出版的由衷赞颂与祝贺,又是共勉与期望。愿《红枣树》给读者带来比蜜还甘甜的享受、比红枣还醇厚的“乡愁”;愿红枣树在众多园丁的关怀和培植下,年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者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会长。)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