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文化精萃
0
2014-07-10 16:21:05 作者:佚名
   中国北方常见果树。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褐色,条裂。分长枝、短枝与脱落性小枝,长枝红褐色,呈“之”字形弯曲;短枝在二年生以上的长枝上互生;脱落性小枝较纤细,无芽,簇生于短枝上,秋后与叶俱落。叶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钝尖,边缘有细锯齿,基生三出脉,叶面有光泽。花期5-6月,聚伞花序腋生,色泽如黄色米粒,此已是春花已尽之时,可谓“众芳开尽她方绽,不与百花竟春光”。果期8-9月,核果卵形至长圆形,熟时暗红色。“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果实可作新鲜水果食用,或烘干,煮食、炖食及焙烤后食用。目前,中国枣树面积占全球的90%以上。除黑龙江、吉林,以及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南省是传统产区,新疆、甘肃、宁夏则是新兴产区,新兴产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中国枣树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是全球枣生产与贸易大国。
  “渴饮玉泉饥食枣。”枣树原产于中国,后来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在“裴李岗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了8000年前的“枣核”,与今日之食用枣核相似。相传,中秋时节,黄帝带领一队随从狩猎。走到一个山谷时已经又渴又饥,见到半山上几棵树结着诱人果实,大家采摘而食,酸中带甜,分外解渴。于是,便请黄帝赐名。黄帝说:“一路找来不容易,就叫它找吧!”后来,苍颉造字时根据枣树有刺的特点,用刺的偏旁叠起来创造了”枣“字。中国栽植早树的历史超过4000年。在周代,就形成以枣作定婚信物的习俗。《诗经》有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魏风》云:“园有棘,其实之食”。《小雅》云“营营青蝇,止于棘”(棘即枣树)。春秋时枣树已广为种植,不仅形成枣林,也用枣树作行道树。《齐民要术》记载:“反斧斑驳椎椎,名曰‘嫁枣’。不椎则花而不实,斫之则子萎而落。”这是传统务枣技术的精华。河北沧州现存500年以上的古枣树2万多株。陕西、山西、山东都有千年枣树王。西汉铜镜上有铭文曰:“尚方作竟(镜)真太好,上有仙人知不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大富昌亨牛羊兮”。“饥食枣”典故见《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尊少君,少君言于上日:“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巨枣”即蓬莱神仙常吃食品。
  “红枣林繁欣岁熟。”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枣就与桃、李、杏、梨,合称“五果”。至今。仍是中国的第七大果树。民间枣的说法多多:“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五谷加大枣,胜过灵芝草”、“若要皮肤好,粥里加大枣”……,甚至,将大枣称为“百果之王”。不仅如此,老百姓还常在庭院栽植枣树,增添生活情趣。我记得小时候,老家的房前屋后就栽植着枣树、槐树、石榴树、杨树和花椒树。在红枣成熟以前,不断采食绿枣,是我少年生活情趣的一部分。等红枣成熟的时候,不知已经吃过了多少绿枣。槐树开淡黄色小花,结圆长条形荚实,像似金元宝,视为吉祥物。“门前一棵槐,不是招金,就是进财”。“槐”字谐音“怀”字,象征拥有的意思。石榴,因其“千房同膜,十子如一”的形象,象征多子。“枣”的谐音是“早”。在婚俗中,常把红枣和栗子放在一起,祝愿新人“早生贵子”;把红枣、石榴和花生放在一起,祝愿新人早生、多生、一男一女花着生。孩子过满月、诞辰时都要吃枣糕。而年谣“二十八,蒸枣花”,则是说春节前用蒸年馍祭奠诸神先祖。在黄土高原,不少地方都以枣取名,枣林、枣园等。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与党中央就在延安附近一处叫做枣园的地方。尽管枣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但枣树成气候的地方,大多是一些贫瘠的地方。与那里的人一样,枣树不仅贫瘠、耐干旱,也耐低温、耐高温,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也是一种不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貌不扬担当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与这四君子相比,枣树的文化地位似乎要低很多。在寒冬绽放、在严酷中坚守的“梅精神”,枣树没有;生于幽谷、不求闻达、独守情操的“兰情怀”,枣树没有;未出土则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品格”,枣树没有;在百花凋零时傲雪绽放、在困境中依然洒脱的“菊勇气”,枣树没有。甚至,栽树的外貌与经常扎推相聚的石榴、槐树比起来,也要逊色很多。白居易的家乡是红枣之乡,在诗人笔下,枣树的确是再俗不过的了。在《杏园中枣树》,中白居易写道:“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诗人借“人言”说话,枣树平凡低微,树皮开裂像是冻裂了的手,树叶细小就像是老鼠耳朵。接着用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道,怎么就没有自知之明,竟然敢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在贬低枣树外形丑陋之后,诗人调转笔锋道,在“东风”那里是公平的,不分美丑,吹拂不止,生生不息,眼看就有合抱粗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仅在白居易笔下枣树俗不可耐,即就是学科分类,枣树也被划分在“鼠李科”,一个多不雅的名字啊。但是,这不是事情的全部真像。白居易的诗作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而是登高望远,搏高一步!过往的游人啊,请回头望望,假若你喜爱柔顺媚态,欣赏柳树杞树;假若你追求悦目娇艳,欣赏桃树李树;假若你需要制作大车轮轴的材料,一定选择枣树吧。这首诗试图告诉人们,其貌不扬的枣树是有担当的大材。当然,这只是一种写作方式,枣树具多种实用价值。
  “枣实疑丹映彩虹。”中国人喜欢吃枣,老百姓喜欢,文人也不例外。尽管枣树其貌不扬,但在文人笔下,不但没有缺席,而且诗作篇幅不小。唐代杜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王安石《赋枣》“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欧阳修《送襄陵令李君》“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郭祥正《咏枣》:“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也有人将鲜枣比作“红玉”,如王安石《赋枣》“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黄庭坚“百颗曝干红玉软,风枝牵动绿罗鲜”。清代诗人张镠《富平枣》“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潘内召《咏枣花》“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明揭轨《枣亭春晚》:“昨日花始开,今日花已满,倚树听嘤嘤,折花歌纂纂,美人浩无期,青春忽已晚;写尽锦笺长,烧残红烛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际处”。米黄色的枣花,米黄色的情愫。
  “蜜蜂为你绕枝唱。”有一首歌叫做《枣花》,其歌词将枣与枣花的特点写得透彻:“小小枣花黄,灿灿似星光;小小枣花香,缕缕醉心房;不与桃李争春色,不与牡丹比艳芳,夏风摇醒了流蜜的梦幻。绿叶弹奏着迷人的乐章。小小枣花黄,灿灿似星光;小小枣花香,缕缕醉心房;彩蝶为你翩翩舞,蜜蜂为你绕枝唱,花开是农家扬起的笑脸,花落是农家寄托的希望。”陕西歌唱家郜秀雪的一曲《枣乡情》更是既大气又玲珑,将黄土地、信天游与枣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可惜我记不下歌词。另外,《枣娃娃》、《打枣》、《枣妮》也都超好听。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