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小冬枣”做活高效生态“大文章”
0
2014-10-20 07:26:50 编辑:wangyong

   渤海湾畔海洋性气候,黄河三角洲矿物丰富的平原土质,孕育了地理标志产品——沾化冬枣。一颗小枣,串起了集一二三产于一体,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等协调互动的高效生态“大”产业。记者从当地发改局获知了一个新数据,全县80万亩可耕地,种了50万亩冬枣。
  提升品牌意识 

  “过去每亩地能产3000斤,有的甚至到了4000斤,随着产量的提高,冬枣的品质却下降了,2009年披着‘贵族’外衣的沾化冬枣竟然卖出了‘白菜价’。有的枣农一怒之下砍树种粮。”沾化县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说,由于粗放管理,沾化冬枣的品质逐渐下降,“只要种出枣来就能卖好价钱”的年代一去不返。

  自2009年以来,下洼镇通过实施疏密间伐、限产提质,使枣农从“栽植越密越好”、“上市越早越好”、“产量越高越好”的误区中跳出来,提升标准化和品牌意识。

  “以沾化县冬枣研究所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新品种培育条件。目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品种‘沾冬3号’已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于洪长介绍说。

  “双轮驱动”冬枣产业 

  农产品产业化,须是与市场紧密对接的产业化,而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位于生态园内的浩华农业产业园对此做出了实践诠释。

  流转300亩机动地,并以地上附着物、办公楼等固定资产作价入股,通过与沾化浩华果汁公司合作,这里去年建成了浩华农业产业园。

  “我们建设划分了原生态沾化冬枣种植区和现代化温室种植区,运用现代农业温室滴灌、配方施肥、地下喷药、物联网技术,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浩华农业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建光告诉记者。

   据了解,浩华公司今年投资近千万元扩大园区规模,新上冬枣树枝循环经济项目。“通过粉碎疏密间伐下来的冬枣树,加工成木耳菌棒,放置在枣树下生长木耳,菌棒废弃后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沼气泥加工成有机肥料返回大田,形成了‘林—菌—肥’的循环产业模式。现在一亩地可以放置菌棒7000余个,亩产综合效益增加2万元通过循环生产,不但解决了冬枣树枝存放问题,还拉长了产业链条。”赵建光说。

  站在院内观枣台上,浩韵湖一览无余。赵建光介绍说,冬枣、冬枣木耳、草莓、芦花鸡等产品大受外地游客欢迎,今后将重点开发农家乐项目吸引游客,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好想法还需好规划。通过专业公司编制的《沾化冬枣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规》,科学规划旅游景区。“去年投资1500万元,升级改造下洼生态旅游园,以秦口河为纽带,打造沿河观光旅游带。”下洼镇副镇长王景龙说。

  专项资金拉动产业发展 

  “自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设立以来,我们立足冬枣资源优势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争取专项资金扶持,拉动冬枣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沾化县蓝黄两区开发建设推进中心主任都风中说。

  据悉,四倍体新品种——沾冬2号繁育及绿色高效种植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原生态沾化冬枣品质提升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累计争取区域专项资金1100万元,为沾化冬枣的品种改良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通过项目实施,我们先后建设了沾冬2号精品示范园5000亩,沾冬2号快繁基地1000亩,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园8000亩,以点带面为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熟模式,并将沾冬2号新品种推向大田,改变了沾化冬枣品种单一的局面。目前沾冬2号总面积已达3万亩。”王景龙说。

  “项目通过创新和发展四倍体新品种沾冬2号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使冬枣栽培管理实现了集约化,填补了原来行业中不能大批量生产优质冬枣的空白。”都风中告诉记者,沾化冬枣的品牌之路也许能给我省其他农产品提供些借鉴。

  • 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