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枣历史 品味红枣文化
0
2019-09-13 21:34:27 作者:冯海砚

探寻红枣历史 品味红枣文化

——访吕梁本土红枣文化研究学者袁源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近年来,因营养价值和市场需要,红枣成为了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有的是研究它的营养功能,有的研究红枣市场,也有一些人则关注红枣背后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红枣文化的标识如何提炼、如何展示?为此,记者专访了吕梁本土红枣文化研究学者袁源,就黄河红枣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对红枣文化标识的提炼和传承进行深入细致了解。

   红枣作为黄河中下游的一种常见的食物,生活在黄河周边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该如何更好地研究红枣文化,袁源道出了自己研究红枣文化的初衷。

   袁源说,近年来,红枣愈演愈烈的销售问题引起他的思考。他认为葡萄依靠加工、包装进了“酒庄”,本质上就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才有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受此启发,袁源开始思考、探索、挖掘红枣背后的文化。他是顺着这样一条思路思考、挖掘的:首先红枣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一颗红枣孕育了一种特色文化;接着思考为什么这样说,得出的结论是,红枣文化生发出一缕文明曙光;再后来思考红枣文化怎么样,得出的结论是,红枣文化构筑起一种民族精神。

   那么,红枣的原产地究竟在哪儿?我们的老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栽培种植的?袁源介绍,红枣的野生品种叫酸枣,红枣由酸枣变异栽培而来。《中国枣文化大观》(周沛云、姜玉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记载:酸枣主要分布在黄河晋陕峡谷区、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等山区。一般认为,野生种的地理分布就是变异种、栽培种的原产地,可见黄河晋陕峡谷区的山西运城、临汾、吕梁,陕西延安、榆林等地就是红枣原产区。据山东出土的枣叶化石表明,酸枣已有1200万年生长历史。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枣核化石,据检测,枣核有8000多年历史。

   古老红枣物种如何衍生出红枣文化?袁源认为,酸枣是先于中华先民生存在中华大地的。酸枣因其色彩鲜艳性、品种可食性和采摘方便性等特点成为最早进入生产生活中的物品,于是就形成了原始的采摘文明。他说,考古学已经证实,在粮食作物耕种前人类已有上万年的采摘史,形成了史前的采集文明。中华先人通过吃食酸枣吸收了酸枣物理基因,同时又总结采摘酸枣生产规律、摸索酸枣生活习性、体会酸枣功能价值等便形成了红枣文化。比如神话中有枣来源于黄帝女儿公式的栽培,其妻缧还用来养颜,这就是“日食三颗枣,长生不显老”谚语的来历。有文字后比如“枣”字的来历。刚开始是金文,两个枣并排,是“棘”字,表示多刺,是矮小成丛莽的灌木,是酸枣,后来变异人工培植栽培,形状也长高了,变成“公式”字,成为上下两枣,后来用两点代替。后来红枣文化演变成各种礼节、人格判断的标准,也演变成政治标识和标准。所以说一颗红枣孕育了一种特色文化。耐人寻味的是,从中华古人类人体特征看,直立行走的中华先人和酸枣灌木的高低特征是吻合的,这就方便了中华先人的采摘,更加促进中华先人的直立行走,最后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可见红枣作用非凡。

   “红枣形成的文化密码在自觉不自觉地发挥着以文化人的作用。红枣物理基因和精神密码长期交相作用于中华先民,红枣习性人性化,红枣特点精神化,红枣文化价值化,长期积淀固化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核心价值观。”袁源说,至此,由生长在黄河晋陕峡谷区的红枣哺育、催生、支撑的黄河文明得以形成,最终汇聚其他文明成果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通过这些,人们找到了红枣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也找到了红枣文化陶冶中华先人由混沌愚昧的鸿蒙状态进化到开化理性的文明状态的方式和路径,所以红枣文化生发一缕文明曙光。

   为什么与红枣有关出土的文物、工具和文献记载相较其他粮食作物比较少呢?

   袁源说,红枣区别于其他粮食作物有易采集优点,既不用晒、拣、剥等繁杂生产工序,也不用碾、锅、槽等加工辅助工具,用直立行走时解放出来的双手顺采随吃,不用创造工具,加之红枣在食物构成中的需求不太多,这可能就是出土文物少、文献记载少的原因。

   中华文化多元,并不一定都在红枣原产区域,对于这个问题,袁源的解释是,一是文化多元,红枣文化和其他文化汇聚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汇聚多种干流和支流才形成大河大江,红枣只不过是源头上的一条干流;二是考古学专家苏秉琦提出区系类型说,他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元,星罗棋布满天星斗,区系间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影响。这些文化形成方式从空间上都表现为跨区域交流,在古代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就选取晋陕峡谷天然通道。所以晋陕峡谷是文化文明交流融合的天然通道。通道在提供交流融合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将固有文化元素渗入到新的文化文明中,所以便有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分析这句话原因在于红枣,所以还应加一句“中国产红枣数峡谷”。

   多项资料表明,红枣文化蕴含丰富、博大精深,已植入到民族骨髓中,已渗入到民族血液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袁源介绍,梳理红枣文化发展脉落,红枣色彩首先映入中华先民眼帘,慢慢固化成一种概念,红色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族色”。红枣果实功能价值受到称颂。刚开始是生产生活场景描述,后来功能放大成为战略手段,同时红枣政治化,把枣树当作区分等级职位的标识。在民俗文化中红枣是人从诞生到死亡伴随一生始终的物品,也是人从定婚开始到结婚后直至孕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信物。近代以来,红枣文化又赋予了革命斗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内容,变成了革命者的信仰。比如鲁迅散文《秋夜》中,赞扬“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以枣树自喻,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袁源说,一是红枣文化奠基了中华民族精神。第一时间产生的红枣文化成为涵养民族精神养料之一;红枣特点形成的自强不息、宁折不弯、海纳百川、吃苦耐劳、开放开明、包容兼容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构成成分。二是红枣文化引领中华文化方向,这正是形成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的原因。冷兵器时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农耕文明战胜游牧文明的民族;热兵器时代,中华民族又是落后农业国战胜先进工业国的民族。三是红枣文化填充了文明内容。中华文明由儒释道构成,儒道的创立者都是生活在红枣的原产区和重点生产区域,红枣文化客观上对他们的思想形成产生影响。它们不仅是红枣文化的受影响者,还是红枣文化的内容丰富者。红枣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扩张力是无可替代、无处不在的。中华文明绵延没有中断,原因在于红枣文化影响和红枣文化没有缺席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东汉之后,中华文明气息奄奄,这时,北魏鲜卑族把自身一股未开化的洪荒力量注入到中华文明之中,从而使中华文明汲取一股新的前行力量,于是一个开放文明的唐朝不断向我们走来。从接纳的风格上说就像红枣濒临死亡靠嫁接获得新生一样。

   文化的魅力还表现在无处不在的自觉和关键时刻的出现。袁源介绍,比如,清末时,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被发现了。文字的出现代表着文化的恢复和民族精神重新找到,意味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优秀传统精神密码找到,于是出现了一代代用精神密码武装起来的志士仁人,他们接力完成了国家独立解放、人民当家做主的民族大业。

   引人深思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标识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他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他说黄土地给了他无穷能量。今天,研究红枣文化,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红枣文化就是能量之源!

  • 美文推荐